消保課堂-警惕校園網貸四大陷阱
2021-09-24 10:09:41
校園借貸又稱校園網貸,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。但也有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、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,誘導學生過度消費,甚至陷入“高利貸”陷阱,侵犯學生合法權益,造成不良影響。
校園貸的“四大坑”:
第一個“坑”即費率不明
校園網絡借貸平臺出于搶占市場和競爭的需要,會隱瞞或模糊實際資費標準、逾期滯納金、違約金等。
案例:以貸款10000元,利率20%(屬于低檔),貸款一年,每月還款。
利息首期交付2000元(多數網貸稱0利率,其實以手續費形式收?。?,實際到手8000,每個月還款833.33。真正可以使用的第一月只有7200元,剩下的11個月每月都要還833.33。綜合試算利率遠大于20%,屬于典型的高利貸。
如果逾期!罰息增加50%,利息就達到3000。
如果到期還沒有錢還上,利滾利就不是3000能解決問題的
造成后果:金錢損失;信用喪失(黑名單);網貸公司追債;法院起訴等。
第二個“坑”,貸款門檻低、審核不嚴
銀率網分析師表示,不考慮學生的還款能力、來源,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。
為了方便推廣,擴大用戶數量,很多“校園貸”平臺對申請貸款的大學生的審核流程非常簡單,很多“校園貸”平臺主要依靠線上途徑完成授信,在填寫多項個人信息資料后,主要通過遠程視頻等途徑確認信息,有的甚至只需提供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辦理。
第三個“坑”,不文明的催收手段,給借款學生造成極大心理壓力
大學生因為還不起借款也不敢告訴父母,從而發生了多起極端行為。多次出現網上新聞,包括《大學生輸光貸款跳樓 死前告訴老父:別給我收尸》;河南一大二學生網絡平臺貸款買彩票,輸光無力還貸跳樓身亡,為家族首名大學生,曾被寄予厚望。
第四個“坑”,風險難控,易將風險轉嫁給家庭
案例:大學生請同學出面貸款20多萬拿去賭球血本無歸
2015年10月20日報道,杭州某大學生謊稱家里開船廠,在新加坡有酒店,兼之出手闊綽,是同學眼中的標準的壕,在取得同學信任后,以做代購生意,向家里證明自己的能力,但缺乏啟動資金為名,騙取同學幫他到互聯網金融平臺貸款,拿到錢后卻用于賭球,最終全部輸光。據悉,被騙學生多達40余人,被騙貸款最多達數萬元。
案例:大學生買手機貸3萬滾成70多萬負債
湖北某大學的一名學生,2015年10月為了購買蘋果6手機及其他消費,申請網上貸款。隨后,經過拆東墻補西墻,不斷找其他小貸公司貸款還債,其最終欠下多家公司共計70余萬元債務,而原始金額僅為3萬元。
拒絕非法校園貸,護航青春助成長。面對校園貸,我們倡導:
·明辨是非,做明智理性的大學生
·理性消費,做勤儉樸素的大學生
·弘揚正氣,做懂法守法的大學生
(文章綜合網絡信息)